十三五“重大慢性非传染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

项目简介

 

近年来,心房颤动(房颤)的防治在预后风险评估、药物抗凝疗法、导管消融技术、筛查监测手段、综合管理模式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且仍在快速地发展,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更有效、更安全、更便捷。我国现有传统的房颤防治理念、治疗策略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同时,房颤治疗不规范、新技术不普及、缺乏长期管理等问题在我国亦不容忽视,亟需通过开展系统研究建立新型的房颤管理模式与规范的防治策略并加以推广,才能全面实现我国房颤防治水平的提高。为此,科技部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中专门立项开展研究,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白融教授牵头申请的“心房颤动风险评估方案及干预策略的优化研究”(2018YFC1312500)成功获批。该项目的主要研究目标包括:针对房颤患者栓塞、出血、心衰事件及死亡风险,建立表型组学与遗传/生物标记物相结合的预测模型,使房颤患者预后判断精准化;利用现有房颤队列的真实世界数据开展比较效果研究,为特殊房颤人群抗凝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形成符合国情的规范化房颤抗凝方案;通过验证“零射线”消融、食道牵拉器、2C3L Plus术式等新技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凝练简化操作步骤,使房颤导管消融治疗标准化;筛查、鉴定一批新的与房颤发生、发展、转归有关的遗传和生物标志物,为实现房颤防治关口前移提供新靶标;在全国建立新型房颤综合管理模式并推广,促进房颤医疗质量提升。

 

项目负责单位北京安贞医院是国家心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目前已建立包括200余家医院的临床研究网络。本项目的其它9家参加单位均为国家中心研究网络中的核心单位,与其周边的成员单位和推广单位间已形成次级研究网络,可互相调取研究对象的临床诊疗数据,具有丰富的病源数据。项目组中的北京安贞医院、上海胸科医院和广东省人民医院都是我国大型房颤临床与科研中心,其中北京安贞医院连续5年房颤导管消融年手术量位居全球之首,上海胸科医院的手术量也稳居全国前三名;同济大学是我国房颤基础研究的领军单位,在国际上报道了第一个人类房颤致病基因,其人工智能研究院、公共卫生学院在智能医疗、医学数据处理与统计领域也是国内公认的优势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全球最大单体医院,有充足的病源和先进的网络化患者随访管理体系。

 

项目实施

 

本项目包含五个子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在现有房颤患者队列的基础上,将表型组学与遗传/生物标记物相结合,采用生物信息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筛选房颤患者发生卒中、出血、心衰事件及死亡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加以验证;2)针对特殊房颤群体(如高龄、出血高危、肾功能不全等),通过比较效果研究论证这类特殊房颤人群抗凝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通过卫生经济学分析探究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与华法林相比的长期成本效益,利用真实世界数据评价房颤患者是否从左心耳封堵术中最终获益,制定符合国情的规范化抗凝防栓策略;3)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探讨3个房颤导管消融技术问题:①2C3L Plus策略消融长程持续性房颤的优效性,②新型食道牵拉装置降低房颤术中食道损伤的有效性,③ “零射线”消融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凝练标准的房颤导管消融手术路径;4)筛查与房颤发生、预后及疗效密切相关的新型标志物和/或相关基因突变,聚焦蛋白质糖基化修饰,鉴定其对心房肌细胞离子通道活性的影响及其调控房颤发生发展的机制,探索靶向干预糖基化酶对房颤的潜在防治作用;5)建立“房颤门诊-多学科团队-规范诊疗策略”三位一体的房颤综合管理模式,遴选100家房颤示范(培训)基地进行推广应用,同时通过教育培训、资质论证等形式提高房颤专病诊疗能力,制定中国房颤医疗质量控制标准和评价体系,利用房颤质控网报平台进行评估、反馈、督改和再评估,促进房颤医疗质量的不断提升。上述五个课题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各研究之间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存在。课题一“房颤预后精准预测模型研究”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房颤精准预测模型,为房颤的预后评估提供个体化数据,预测模型将用于课题五的房颤综合管理模式,应用过程中预测模型通过自学习得以不断优化改进;课题二“房颤抗凝治疗的比较效果研究”及课题三“房颤导管消融新技术研究”是在房颤的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两大关键治疗方面针对重大临床问题进行探究,改进医疗诊治技术,提升医疗质量。课题二和课题三形成的规范化抗凝治疗策略和标准导管消融路径也将用于课题五“房颤综合管理模式”的建立;课题四“房颤治疗新靶标研究”借助基因/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甄选房颤诊疗新靶标,得出房颤相关的遗传/分子生物标志物将用于预测模型的建立;课题五“房颤综合管理模式研究”是在以上四个子课题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统筹综合,利用已有的和新产生的临床证据制定出一套规范的房颤诊疗临床路径及质量评估标准,并在全国进行房颤综合管理模式的推广及效果评估,切实提高我国房颤综合管理水平。

 

本项目中临床研究的实施和管理模式的推广均有赖于已建立中国房颤队列和国家心血管病临床研究网络;并与全国心血管病诊疗能力提升项目(CDQI)紧密对接,作为课题5的实施内容,一方面搭建房颤质控网报平台,要求各参加单位将房颤诊疗数据上传至平台,提取房颤诊断治疗质量的关键指标,对各单位在推行房颤综合管理模式前后的诊疗质量进行阶段性评价,并通过问题反馈和培训教育,在信息平台共享相关信息;同时依托CDQI国家标准化房颤中心和卫计委心血管病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房颤专家组,制定我国的房颤医疗质量评价标准。